第三百八十六章 杨震的远见-《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3/3)页
现在生产和制造出自己优秀的活塞发动机,在不远的将来还要生产和制造先进的喷气发动机,以及涡桨发动机。彻底的摆脱中国人无论是军用飞机,还是民用飞机,只能依靠进口的局面。打造中国人自己强大的航空工业,让中国人重新站在世界的潮头。
如果他愿意留下来,可以选择去大学任教,也可以去设计院担任工程师。不过杨震希望他能同时兼任两个职务,带出一批与他一样的学生来,同时为建设中国人自己的航空工业施展自己的抱负。
在谈话之中,杨震不仅又一次的为政治部的工作失误,而再一次的真诚的道歉。还承诺只要他能留下来,他可以随意选择工作去处。抗联所有涉及到航空工业的方面,对他个人无密可保。
听到杨震雄心勃勃的计划,这位在重庆受尽了挫折,看到那些国内本就缺乏的航空工程专业毕业生。却因为连实习单位都找不到,只能在毕业之后或是选择考取出国留学,或是只能改专业而无法学以致用,颇有些心灰意冷而打算返回美国的老兄不禁目瞪口呆。
这么庞大的计划,手中掌握着一国资源的重庆方面都没有考虑过,更没有能够办成。即便办了一个航空工厂,却也是在半死不活的拖着。每年只是拿着大笔的经费,却只能维修一些发动机,或是仿制极少量的落后老式航空发动机。真正的产能,只有一个数字零。
他们局限在中国一隅的东北,居然真的做了起来不说,还派出了那么大一批的留学生。他算了算杨震口中说出来的从几个大学毕业来东北,被选去苏联继续学习的学生就有三百多人。这足足占了这两年来东北的关内几个大学,涉及到航空专业学生的一半还要多。
要知道这么一大批的学生在苏联学习,这耗费的资金可谓是相当大。尤其是在苏联也同样处在战争环境之下,所需的费用只能更高。这还只是从关内选拔的,他们自身也派出了大批留学生,去苏联学习与航空有关的专业。
在加上其他所有建设现代化工业的学生,草草的一算从他们这里派出去的留学生,就足足有七八千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增长之中。这么大的一笔负担,他们是怎么支撑下来的?
自己在重庆方面大定发动机制造厂的那个得意弟子,现在已经在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进修航空发动机设计。同时跟随苏联航空发动机设计大师,克里莫夫学习发动机设计制造。不仅仅是他,他在那个留学苏联的名单之中,还听到了其他不少他曾经熟悉的名字。
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