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杨震的远见-《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2/3)页
而且在活塞发动机被淘汰之后,涡轮螺旋桨飞机至少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作为主要接替者。毕竟这些发动机,对起降的场地要求没有喷气式那么的苛刻。这对于战术支援能力,无疑是相当关键的。
杨震更认为现在还被称之为旋翼机的直升机,这种眼下刚刚开展研究,只拿出了一些用来研究的样机的垂直起降飞行器。会在未来航空发展之中,占据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这种新的航空设备的出现,将会彻底的改变陆军的作战模式。
同时也将会取代一些短途运输。在国民经济建设上,也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急救、消防上,也都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无法建立机场的复杂地形上,将会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杨震对于旋翼机的评价,不是这位老兄的研究方向,所以他并不可置否。但重点在航空材料研究上的他,对于杨震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未来新型材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现有的铝,作为航材应用的一点却是很赞成。
而且对于航空材料发展与研制,将会在民用航空市场以及军用飞机的竞争上,起到决定作用的看法,也是相当的赞成。杨震认为的工艺水平与材质研究,将会决定航空发动机性能的看法,更是与他基本处在一个观点上。两个人是越谈越近乎,越谈兴趣越浓。
当谈到中国国内航空工业现状的时候,这位对重庆方面只想着去买美国人的飞机,而不想建立自己航空工业现状相当不满,感觉到自己有些报国无门的老兄,郁闷的一口将杯中的酒全部干掉。
看着有些心情低落的他,杨震也没有隐瞒太多。直接告诉他去年和今年从关内来的,那两批各个大学航空和机械专业的学生,除了部分留在东北,建立中国人第一个真正的飞机制造厂,以及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组建航空设计院之外。
其余的都被送到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以及莫斯科航空学院、鲍曼工程学院、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学院等苏联著名的航空工业学府去留学。学习飞机、机载设备以及发动机的设计制造,航空材质的冶炼和研究。
而却不仅这些人,要在苏联学习先进的航空科技。就是那些因为工作需要,只能暂时留下参与组建工作,而无法直接去苏联留学的人。在他们的同学或是学长学成归国之后,也同样要去苏联留学。以便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抗联还从这批留学生之中选拔一批精干人员,进入苏联的几个航空设计局,以及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一边学习飞机的设计制造,一边进修专业的课程。这批人之中有的人,在经过一年的苦读之后,已经读完硕士学位。
在选派大批留学生出国深造的同时,抗联在根据地内仅有的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及新成立的抗联理工大学内,都设立了航空工程系。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之下挤出一笔资金,想办法聘请了一批苏联和美国的专家、教授前来授课。
而且中国人自己的飞机制造厂,也已经进入投产。已经以院校为依托,开始一些研究和仿制工作。在眼下战局这么紧张的情况之下,抗联不惜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就是为了早日建成中国人自己强大的航空工业。
不仅要能仿制别人的产品,还要能自己设计、制造先进的飞机与发动机。中国人不仅要生产和制造出先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保证未来的中国不再遭受今天的苦难。还要生产和制造出先进的运输机、大型客机,制造出中国人自己的争气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