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杨震的态度-《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3/3)页

    而且苏制发动机虽说有一万个不好,哪怕是粗制滥造也好。但是有一点却符合中国国情。那就是工艺和生产技术同样简单,很适合作为起步仿制阶段的产品。当然苏联人的工艺,杨震并不欣赏,但符合战时纯消耗品的标准。

    再加上苏制伊尔四轰炸机,虽说速度不如b二十五轰炸机,自卫火力也有些太弱。但是三千多公里的最大航程,足够满足抗联对日轰炸的需要。与其相比美制的中型轰炸机,基本上航程都要差上很多。

    虽说这些伊尔四轰炸机,在美英两国大批重型轰炸机抵达之后,已经因为载弹量和自卫火力的原因,不再承担一线空袭的任务。但是作为一款轻便的多的中型轰炸机,却在抗联足够满足航程的中型轰炸机匮乏的情况之下,可以用来压制地面高射炮火对轰炸机群的威胁。

    而且有详细的图纸可供参考,再加上生产工艺比较简单,有作为飞机制造工业启动机型。所以在经过多重考虑之后,杨震最终拍板在改进防护性能以及加装自卫火力的情况之下,还是继续小批量生产。

    当然抗联生产的伊尔四轰炸机,与原来的苏制轰炸机在内容上已经根本就不一样。因为任务的变化,对机体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进。机体防御力,不仅有了大幅度的改进。而且机头的机枪,由一挺改为四挺。机体上的自卫火力,也增加到了八挺。

    在配合重轰炸机群对日轰炸的时候,专门用来作为对日轰炸的导航、压制,以及部分特种作战飞机使用。按照杨震的要求,这种苏制性能还是比较优秀的中型轰炸机,年产量要保持在三百架左右。但是不再用于国内地面作战的空中掩护,而是专门用于对日轰炸。

    而与这批飞机同时下线的,还有抗联自行制造的第一批五十架伊尔二攻击机。相对于因为要做远距离飞行,为了保险起见使用的还是美制发动机的伊尔四轰炸机,这款伊尔二强击机所有的发动机,则已经全部实现自产。

    至于米格三战斗机,虽说已经完成了试制,但是生产速度并不快,只是在小批量的维持生产。毕竟作为一种空防战斗机,腿过短的米格三战斗机的用途太过于狭窄了。有限的发动机制造能力,还是放在了前线目前最急需的战术支援飞机上。

    在苏军已经开始陆续将米格三战斗机退出一线的情况之下,杨震还是想办法从苏联购买了一批二手米格三战斗机。而抗联目前有限的飞机制造能力,还是重点放在了轰炸机和强击机的生产上。以及为生产远程护航战斗机,腾出生产线做好准备。

    相对于兴趣并不是太高的杨震,老帅到是对这两种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架轰炸机,以及对地攻击机表示了很浓厚的兴趣。原来在延安是听汇报,现在亲眼看到了自己制造的实体机,老帅的兴致明显是很高昂。再三询问了的确是抗联自己制造的之后,老帅显得异常的兴奋。

    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