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今昔类似-《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3/3)页
军工部拿着他这几种除了结构和武器姓能之外,其余的什么都沒有的图纸,却是很难以下手。不说别的,一个炮管使用钢材的各种元素比例,还有一些需要精密设计的地方,就连杨震这个设计者也只能说出一个大概而已。这么一个设计法,能不让生产者头疼吗?
尤其在炮身上很多精密部件现在军工厂还始终无法生产的情况之下,杨震设计的这两种高射炮,一种四联装高射机枪很是让军工部头疼。尤其是复杂的多联装的协调系统,更是让熊大缜都快累吐血了。
要知道小鬼子的多管高射炮,直到战争结束之前,也沒有解决射速的问題。其根本就出现在各个炮管的联动上。使得本來姓能很好的小口径高炮,只能成为单发排炮,根本行不成密集的火力。
有着完整工业体系的曰本都如此,那么手下缺兵少将,甚至连最基本的技术人员数量都不足。有些必要的加工设备,还影子都沒有。可以说缺乏一大半必要东西的现任军区军工部长的熊大缜那里会不头疼?进度虽然有,但是速度却是很缓慢,而且效率并不高。尤其是一些精密的设备,别说制造,就连图纸都看不明白。
与这三种高射武器相比,口径相等,或是大得多无后坐力炮虽说有些怪异,但却因为生产毕竟简单一些,而试制的速度很快。八十二毫米无后坐力炮,现在还沒有解决的实际上只是炮弹的问題。可那几种高射武器,就让熊大缜真的都快要上吊了。
虽然经过大半年的努力,陆续解决了高炮的大部分技术问題。但五七毫米高炮的瞄准装具,却始终无法生产。而二十三毫米高炮的联动系统,生产出來不是过于笨重,就是很难承受到密集发射时的高后坐力。也就是说东西生产出來了,但质量也是不行。
而十四点五毫米高射机场双联装的还对付,但是按照杨震提供的图纸生产出來的四联装的,重量却是都快赶上曰军的八八式高炮了。根本就达不到杨震要求的轻便,能够用驮马分解驮运的姓能。要知道那个家伙的口径可是七十五毫米的,可这种高射机枪却是十四点五毫米的。
熊大缜如今遇到的情况,可谓是和中国几十年后遭遇的情况一样。就是武器能设计出來,但是生产不出來。即便是勉强生产出來,其姓能比原设计的要差的很多。而且重量上,也严重的超标。
第(3/3)页